首页 门户 资讯 详情
  • 评论
  • 收藏

宁波生活网 2022-11-02 450 10

【财经分析】利好加持难阻局部风险发酵 信用债择券仍需精耕细作

滤布

  今年以来,持续演绎的“资产荒”格局使得信用债成为投资者青睐的品种,当前如何挖掘信用债的品种溢价成为投资者的关注热点。

  分析人士指出,在债务处置首先要顾全经济稳增长大局的背景下,聚焦安全性更高的城投板块,后续或可从被错杀的基本面较弱地区的“龙头”企业内,以及于信用冲击逐步恢复的省份中挖掘投资机会。

  债市表现尚有支撑

  随着降息的落地,近期信用债市场牛市行情得以延续,基准利率的下调促使信用利差进一步收敛。

  当前,看多后市表现得机构仍占绝对主流。

  “年初至今,从表象上看社融增速呈现出小幅信用扩张态势,但去除掉政府债、企业短贷和票贴后,实际上依旧难改信用收缩之势。”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固定收益研究中心总经理、首席分析师黄伟平指出,“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不畅通,金融机构融资成本降低、负债充裕,债券市场必然会明显受益于宽货币的环境,促使收益率曲线呈‘牛陡’形态。”

  “当下宽信用的推进仍有一定难度。”一位机构交易员补充表示,“一方面,受疫情影响,国内企业和居民部门的预期较弱。另一方面,受地产行业仍处下行周期及地产企业风险频现的影响,地产销售、投资等各项指标仍有下行压力。再者,基建投资向实物工作量的转化依旧偏慢。若尚未看到以上因素发生根本性转变,则资金利率可能较难出现收紧,甚至会更加宽松,继而支撑债市短期表现。”

  虽然聚焦微观层面,受降息后资金价格及票据利率反弹、稳增长信号加强及投资者止盈心态升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,市场波动有所加剧,但在黄伟平看来,利率下行的趋势并未结束,后续若有经济和社融偏弱的数据得以验证,那么利率必然还会重新下行,投资者仍可保持乐观心态。

  地产风险仍需警惕

  当然,聚焦信用债投资,作为曾经吸筹的绝对主流板块,地产行业是绕不开的话题。

  2021年以来,民营房企违约层出不穷,商品房销售持续低迷,行业基本面与融资之间形成的负反馈循环,使得房企融资持续承压。

  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统计,2022上半年,累计违约的信用债规模合计为249.83亿元,违约只数累计39只,违约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。

  相比较过去市场对周期行业的担忧,当前业界的“关切”俨然开始逐步向民营地产企业集中,其债务规模大、化解难度高,对国内经济影响显著,已成为当前市场信用风险的主要矛盾。

  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1至7月份,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78178万平方米,同比下降23.1%;房地产开发投资79462亿元,同比下降6.4%。

  在监管开始主动表态呵护房企信用的大环境中,地产债是否拐点已至?

  “当前,地产行业仍旧处于信用负反馈阶段,单靠企业自身行为是难以对负反馈下的债务挤兑进行阻断的。”国元证券总量团队负责人、首席宏观与固收分析师杨为敩说。

  记者观察发现,除一线及部分热点二线城市尚未出现明显的调控松动外,各地对于楼市限购限贷的放松政策均已出台。

  “不过,就实际效果来看,地产销售结构正呈现出内部分化的状况,虽然现房销售有所企稳,但期房销售仍旧处于-30%的下滑区间。也就是说,单靠需求政策放松难以实现‘销售企稳—现金流改善—融资恢复’这一信用修复路径。因此就政策而言,当前所关注的重点需落脚到救助措施上来。”杨为敩认为,“救助信号拐点已至,可地产债仍在政策博弈阶段。至于未来是否会进一步加大救助措施力度或推行新的救助措施,9月将是重要观察期,一方面9月份为全年重要的销售大月之一,该月销售表现对房企剩下月份可供支出的资金规模存在较大影响;另一方面从经验上看10至12月竣工面积占全年比重较高,在保交付、保竣工为主要任务的背景下,若9月地产销售未见明显改善,则需政策端进一步发力为后续加快竣工速度提供资金支持。”

  回归地产债的投资层面,基于当前依旧处于政策博弈期的判断,则对于一般账户而言,还是建议审慎操作,因为一旦后续政策效果不如预期,那么信用负反馈的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深,如有参与需求还是建议以配置国有房企债为主;对于高收益投资机构而言,当前部分房企债券的估值收益率已经偏高且年内到期规模较小,具备较好的博弈机会,结合二级流动性来看,包括碧桂园、旭辉控股、金地集团、远洋集团在内的多家主体可予以关注。

  择券提请量力而为

  再就至今刚兑“金身”未破的城投板块来看,尽管面对疫情冲击以及房地产景气度下行,在政府收入受到较大影响的背景下,目前有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忧城投债务的安全性,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大部分券商对此仍持以坚定看多态度。

  “我们认为,城投偿债核心来源仍是‘借新还旧’而非‘财政资金’,在我国利率中枢下移,以及央行保持宽松流动性的背景下,城投付息成本明显下行,如本金得以滚动,则整体债务压力并非特别严峻。”中信建投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曾羽说。

  事实上,于我国而言,即便当前部分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趋于饱和,但在有效需求持续不足的背景下,基建投资仍有必要。

  曾羽补充表示:“由于我国储蓄水平居高不下,因此过剩储蓄需依靠投资消化。其中,房地产在‘地产周期回落’背景下被遏制;制造业依靠‘下游需求’短期难以见效。因此基建投资成为了政策的‘必选项’,而城投于此间发挥的作用无需赘述。”

  根据券商统计,我国基建投资增速在经历了2018至2021年的低增速后(低于4%),2022年后明显提速,1至7月累计增速达10%。

  不少业内人士判断,2022年的基建投资加速不仅仅意味短期逆周期调节,也代表了中长期增速中枢的提升。

  综上,对于城投债,后续建议在分化行情中博取收益,可从被错杀的基本面较弱地区的“龙头”企业内,以及于信用冲击逐步恢复的省份中挖掘投资机会。此外,可关注高资质中久期和高票面短久期的双轮驱动策略。

  “出于安全考虑,还是建议各机构结合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策略合理定义城投相关风险。”天风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孙彬彬则提醒,“估值风险是当前城投最为突出的问题,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偏弱区域,因为市场信心很容易受到冲击。”

(文章来源:新华财经)

文章来源:新华财经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分享

邀请

下一篇:暂无上一篇:暂无

最新评论(0)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宁波生活网  

© 2015-2020 Powered by 宁波生活网 X1.0

微信扫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