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刑事律师 http://www.148ah.com/ 这两天,有个新闻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。 第一个连核酸检测费用都难以支撑的城市出现了——四川阆中。要求居民每周做一次,每次3.5元/人。后来又改为自愿检测。 连几块钱都不给居民买单,是不想掏吗? 也是有苦难言啊。 对比一下它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只有15亿出头,财政支出却高达53.4亿,看得出,是真的掏不出钱了。 一边是财政收入减少,另一边各种支出又在增加,很多城市的荷包迅速瘦身。 毕竟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账本,大家要把一个城市理解成一个企业就行,都有自己的资产负债表。 先看看全国财政收入排前的城市。 今年1-4月份同比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下滑,基本少了1-2成。 上海、北京作为领头羊,财政收入虽然保持了动辄两三千亿的收入,但增速还是下滑。 深圳是下滑比较多的,同比名义增速下滑了近13个百分点,在10强选手里只跑赢了天津,拿了倒数第二。 大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减少了,其他中小城市也更加不好。 南宁1-4月收入同比减少6%; 吉林少了35.7%。 。。。。 如果只看4月份单月,这些稍微弱一些的城市更难,动不动就少个50%,跌到妈都不认识。 说完收入,再来看支出。 各大城市的支出是肉眼可见地增加。 就拿抗疫来说吧,3月以来疫情多点散发,越来越多的地方为了阻断疫情,陆续搞常态化核酸检测。 目前已经有深圳、杭州、武汉、盐城等10多个城市大规模铺设核酸采样点。这个费用一般都各个地方来买单的。 按照东吴证券的测算,一二线城市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,哪怕7天一测,一个月要烧掉的钱也高达346亿元。 这么大一笔开支,不是所有一二线城市都能负担起这样大规模的支出,特别是中西部的弱省会城市。 比如甘肃省会兰州,一年财政收入才276.71亿,不借钱、不靠转移支付,根本搞不起。 小地方就更不用说了。 那就只能发债咯,这必然会导致债务压力增加啊。大家可以看到,各个地方的地方债自从疫情之后,都在增加。 大家要理解一点,各个地方就是一个企业,企业一定是有收入,有开支的。 收入在哪里?各个地方的收入分为几大块,重点就是第一和第二项: 第一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(含土地相关的税)。 第二个是土地 第三个是国有资本经营收入. 第四个是社保基金收入等。 注意!跟房地产相关的收入,一个是土地,另一个就是房地产相关的税收,含在第一部分里面。 我把去年的账单翻出来了,你就能理解个大概。 去年土地出让收益约8.7万亿,跟土地和房地产相关的五项税收收益约2.1万亿,加起来就有接近11万亿。这笔巨款,在国家财政总收入里占到了超1/3。再放到地方财政上看,去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在20.2万亿。涉及房地产的收入占地方财政的比例高达53.4%。 以上的数据,不用我过度来解读了。 地方财政超过一半都和房地产绑定在一起。房地产几乎是地方的“奶妈”。 所以,缓解财政压力,就不得不提到房地产。 但是去年又是楼市遭到重锤的一年,很多地方的楼市到现在都一片低迷,土地收入锐减。 土地财政依赖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,就是第二项的卖地收入/一般公共预算。 也就是说,很多地方还是很依赖土地的。 但是到了今年之后,大家应该看到了,很多房企都躺平了,很多城市的土地没人拍,或者由地方城投在兜底。 这导致1-4月份的土地出让收入锐降了近30%。 我举一个强产业型城市东莞为例吧。 去年跟着深圳的脚步搞二手房指导价,自废武功,市场急转直下。今年前4个月二手房成交还不到3000套,同比少了7成。新房成交才6000套出头,比去年少了6成。 市场行情不好,开发商都怕了。 东莞第一轮土拍推8宗地,结果6宗没人报名,只能终止出让。 东莞又偏偏是个土地财政依赖度比较高的城市,2020年达到了102%。 没了土地财政很难玩下去,最后实在撑不住,半个月内两次放开调控,刺激买房人。 土地市场也在暖场,最近上架8宗地,有的拍卖价格降了2成,还有松山湖地块取消新房入市限价,才终于攒了点人气。 这条路径就是:盘活二手房--刺激一手房成交--开发商主动拿地。 靠着这一路激活才能勉强填填收支不平衡的坑。 特别是对土地财政依赖度比较高的城市来说,“奶”不能断。 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又要诟病土地财政了,说真的,没有土地财政,很多人现在还在农村种地。 过去我们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。土地财政对中国经济起到的巨大作用,这无法抹灭的。 问题也的确是存在的。 主要就是路径依赖,这导致了房地产去杠杆比较艰难。 再一个地有卖完的一天,在土地卖完之前,总要找到一个可以替代的路子来充实地方财政。 所以过去,各个地方其实都有在努力,一手抓占大头的土地财政,另一只手也没闲着——抓实体经济,提高公共预算收入占比。 在一般公共预算中,地方税收收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。 以江西财政为例: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,又分为地方税收收入(增值税、企业所得税、个人所得税等)+非税收入(专项收入、行政收费、罚没收入等)。 就拿深圳来说,2021年的税收收入3450.5亿元,增长11.8%。非税收入807.3亿元,增长4.8%。 税收收入增长空间更大,弄得好就是妥妥的现金奶牛。 说真的,各个地方今年为了拉动经济,还是非常给力的。 为了获得税收支撑,缓解财政压力,最近就做了一系列的举措,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起发力。 比如,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支持,缓解企业的资金流压力。 再比如,加大退税力度。 还有就是推出了各种再贷款。 总之就是加大资金流动性,给受到疫情影响停工停产的企业发些“续命钱”。 看起来减税降税,一时之间是增加了财政压力,如果能够通过支持企业的发展,增加后续税收收入的来源,或许才是持续发展的好法子。 只是从目前来看,房地产对经济的影响太大,要一下子撤掉,根本不现实。 深圳这种靠税收就能撑起地方财政的模式是不错,但目前确实也只是小部分城市才有这样的底气。 积极降压,去地产化,依然还任重道远。 提醒,本周三晚上8点有一场直播,由核桃哥来主播,然后本周五因为端午节,我要休息,就不直播了。 视频号的加餐内容,大家记得关注一下视频号~ 2022年爆款必读: (直接点) 2022年房价预测: 城市调研系列: ║║║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| 知识星球和训练营课程在公众号下面的菜单栏,自己到下面点吧,不挂链接了: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
分享
邀请